這篇文章有意思,特轉載給大家參考。

【聯合報╱社論】
2010.06.14 01:27 am

http://udn.com/NEWS/OPINION/OPI1/5662381.shtml
 
上月中,行政院釋出捷運淡水線直接延伸到淡海新市鎮的大利多,本月初淡海新市鎮再次標地,僅標出一筆,其二十一億餘元的總價只比底價高出三百萬不到,差一點又流標。這顯示業者似不看好淡海新市鎮前景,並認為新市鎮重生的條件絕不只有聯外交通一項。

城市居,大不易,房價過高是主因,因而形成巨大民怨。政府紓解民怨的主要措施是改善交通,想把民眾導引到都會周邊的新市鎮,一方面可供應較低房價的居所,另方面希望促成新市鎮的開發計畫復活。

「新市鎮」在台灣一直是解決民眾居住問題的重點所繫,不論最早一批林口、澄清湖、大坪頂新市鎮開發,或者二十年前房價狂飆時的淡海新市鎮,都因「興建中低收入戶住宅方案」等方案而起;這回淡水捷運延伸、機場捷運林口幾個場站的開發,也是「青年平價住宅案」的配套。

甚至,二十年前規劃高鐵路廊選定的十餘個站區被認為偏僻,其實都是前瞻性的新市鎮開發概念,希望藉由發展郊區衛星城,進而帶動老市區的活化、翻新。當時的著眼也是希望藉由衛星城的低房價,使產業進駐,引進人口,紓解都會區的居住及發展瓶頸問題。

很遺憾的是,歷來台灣試圖開發的十餘個新市鎮沒有一個成功;究其原委,除了新鎮本身條件不佳外,人去政息下政策無法延續、開發制度設計不當、財務計畫不周全、相關單位「精打細算」態度消極,都是原因。如今雖因房價再飆又有以改善交通等活化新鎮的計畫,但片面的投藥,恐怕仍難奏效。

就以開發已二十年、四年前經建會宣布失敗的淡海新市鎮開發計畫為例。民眾不願遷入,問題絕不只有聯外交通一項,地理、天候條件不佳,企業無意進駐,水源有限都是原因;如果相關問題不能一併解決,人口不移入,再砸一百多億蓋捷運淡水延伸線,則因勢必票價高,行車時間長,加上自償率僅三成出頭,恐怕又會是虛耗公帑。

原訂公元兩千年完成開發,吸引三十萬人口移入的淡海新市鎮,如今只完成四分之一、四百餘公頃的的整地及公共設施,地上物主要是低價賣給原地主的少量安置國宅。開發計畫失敗的關鍵原因,是該地不具備成為「新市鎮」的基本條件,無法滿足居民就學、就業、就醫、文化、娛樂等基本需求,只能附屬於台北都會;於是,距離太遠就成了致命傷。

基地主觀條件不佳外,客觀上的開發設計疏失更是致命傷。學界曾以「規劃一頭熱、開發大家推、結果一片荒」來形容台灣的新市鎮發展軌跡,相當傳神。

以「開發大家推」來看,新市鎮道路、廢汙水處理等公共設施是內政部主辦,學校設立則由地方政府負責,淡海新市鎮規劃了七所公立中小學,但新鎮開發迄今近二十年,台北縣政府最近才提出第一所國小設置規劃。想移民新市鎮的民眾一看,連學校都沒有,難免卻步;但台北縣府的顧慮則是根本還沒住戶,蓋學校,學生在哪裡?蛋生雞,還是雞生蛋?

交通情況亦如此,淡水新鎮輕軌捷運談了十年,始終「研究中」,要不是房價狂飆引發民怨,吳揆作出明確裁示,不可能突然冒出淡水捷運延伸線。環保、治安的情況也類似,地方政府無意接手,即便開發單位出經費,亦是態度遲疑。會有「開發大家推」的情形,與「新市鎮開發條例」對相關主管單位僅柔性呼籲配合,不無關係,但也造成貸款主辦開發的內政部,二十年下來財務負擔沉重。

開發制度讓原本條件不佳的台灣新市鎮雪上加霜;其實,不妨看看國外新市鎮開發,東京的多摩、香港的荃灣及沙田、巴黎的拉德芳斯……,形態或有不同,但參與開發的各單位密切協調、步調齊一是共同的特點,也儘量促成新市鎮成員的多樣性,如此多方配合,遂能營造出一個健康、生機盎然的移民社會。

北台灣已找不到下一塊如淡海新鎮這麼完整的開發基地,而淡海新鎮先前的失敗也確實反映了台灣新鎮開發的困境。如今政府決定斥鉅資活化淡海新市鎮,應一併將問題統整解決;單靠交通一帖藥,很難建立新鎮重生的模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nyang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